更改
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大小无更改 、 2022年5月2日 (一) 21:09
无编辑摘要
第7行: 第7行:  
'''P127'''
 
'''P127'''
   −
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,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核心内涵与特点。苏轼对此早有思考。如在熙宁五年(1072年)所作的《墨妙亭记》中就认识到「人只有生必有死」是个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,「而君子之养身也,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所不用」,所有养生就死之法都用尽了,「至于不可耐何而后已,此之谓知命」。他提出要「'''知命'''」,又要「'''必尽人事'''」,「然后'''理足而无憾'''」,这是苏轼应对死亡的一种思路。'''比之「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」来,多了一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。'''
+
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,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核心内涵与特点。苏轼对此早有思考。如在熙宁五年(1072年)所作的《墨妙亭记》中就认识到「人之有生必有死」是个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,「而君子之养身也,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所不用」,所有养生就死之法都用尽了,「至于不可耐何而后已,此之谓知命」。他提出要「'''知命'''」,又要「'''必尽人事'''」,「然后'''理足而无憾'''」,这是苏轼应对死亡的一种思路。'''比之「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」来,多了一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。'''
    
'''P138'''
 
'''P138'''

导航菜单